近年來在協助統計分析時,在醫護及教育領域蠻常遇到介入性研究(interventional study),每個研究者當然都會希望自己的介入是有明顯地效果,老實說若沒有介入效果,那整篇的貢獻度相對來說就會變得非常低,因此本篇將分享自己處理的經驗,希望能提供研究者更多的選擇。

介入性的研究又以2×2的型態最常出現,所謂2×2是指兩組前後測的實驗設計,其中一組實驗組有接受介入,另外一組對照組則不接入任何介入,在介入之前讓兩組先進行測驗(前測),接著在實驗組接受介入後,再對兩組測驗一次。

回收資料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同一位受試者的前後測一定要能夠配對,而且在輸入資料時並需輸入在同一列,如下圖。因此別再想說還要增加無記名的條件才能使資料更為真實,因為如果資料無法配對,就不能正確的進行統計分析了,之所以要提醒這一點,是因為我們遇過許多客戶都會犯下這種很難挽救的錯誤。若您不想等資料回收後才在那邊對筆跡,或對基本資料來配對,那麼您就應該在施測時,在問卷或試卷上留下可以辨識受試者的資訊。

 

 

A1  

 

 

一、兩組在基本資料的同質性檢定

當施測時還有問到受試者的一些基本資料時,我們會在分析一開始進行兩組在基本資料的差異檢定,若基本資料為連續變項時,我們會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若基本資料屬於類別變項,則會採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如果結果為不顯著為最佳結果,因為我們可以說在介入前,兩組研究對象在各方面的條件差不多。當然如果在施測時並沒有問一些基本資料,就直接略過此部分。

 

二、兩組在前測的同質性檢定

兩組在前測的比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可以知道兩組研究對象在前測時的程度是否差不多,跟基本資料的同質性一樣,我們也是希望兩組在前測上是無顯著差異的(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代表整個研究設計是公平的,也能對後續介入成效的討論更加說服力。當然不是所有研究都有前測同質的結果,如果今天前測不同質,可能就要考慮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討論此介入效果。

 

三、介入成效的檢定

以下將列出幾種比較常用的統計方法,除了說明比較好的適用時機,也會順便介紹怎樣的結果才能算是有介入效果。

 

1)獨立樣本t檢定(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剛剛談到一開始會以獨立樣本t檢定去探討兩組研究對象在前測是否屬於同質,接著我們還會繼續以獨立樣本t檢定去探討兩組研究對象在後測上是否有差異,假設今天兩組在前測上屬於同質,而後測的結果是實驗組優於對照組,那我們就有信心去說明此介入是具有效果的;假設今天兩組雖然在前測不同質,但為對照組優於實驗組,而後測為實驗組優於對照組,我們還是可以說明介入是具有效果的;但如果在前測時為實驗組優於對照組,而後測亦為實驗組優於對照組,我們就沒有足夠的信心去說明此介入是具有效果的。

另外一種也是蠻常件的作法,就是先計算每一位研究對象的後測分數減掉前測分數,此變項屬於改善情形,接著比較兩組對象在此改善情形是否有差異,如果實驗組的改善情形顯著優於對照組,我們也可以說明此介入是有效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