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一次奇妙的合作經驗,有一位鑑價師上門來找我們,說他受了法院委托要用問卷來調查「一般人認為某一間(特定的)瑕疵屋該的折價數」,以協助進行某項判決。而且鑑價師也直言很難找到有住過瑕疵屋經驗的人作問卷,故調查建議要以一般人為主。

 

 

這樣的需求著實讓我很納悶,不斷反問對方這樣的調查有意義嗎?就像是我問你說:「去一趟太空旅行,沒有導遊的團應該要折價多少錢呢?」,我想大部份人應該都會笑一笑,然後把該項空著。就算你真填了,這個結果可信嗎?(畢竟問題太空泛,太想像性了)

 

 

而且,我更擔心的一點是---是否法院與鑑價師內心已經有了一個期望的答案,只是被迫要做個「公平」的調查,但是萬一調查結果不如他們想像,是不是會引來其他的爭議呢?

 

 

後來經過快一個小時的了解與溝通,我終於被說服了。鑑價師拿出了他的誠意,他們需要調查真實的結果,而且重點是法院是希望在「完全沒準則」之下找出一些相對較可信的結果。這句話讓我矛塞頓開,所謂的統計,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嗎?正因為真實世界中有太多不確定性,根本沒有所謂的百份之百可信的事件,因此才需要用統計來協助我們找出那95%可能發生的事,才能加以準備,把損失降到最低,把得益放到最大。

 

 

抱著推廣統計與問卷調查的心態,我接受了這個挑戰,盡最大的可能,協助推導出最可信的折價範圍。從提高問卷的可讀性、維持公平性的方向著手設計,並加入了一些實驗設計的流程把個人的心理價值納入考量。最後公式計算後得到的結果約為8折,即這個折價幅度比較容易促成此類型的交易。但本調查結果的外推效度有限,提醒大家不要過度延伸,這個結果只適用於此次調查的物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