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做過統計的人都知道,舉凡學術性論文或專案調查報告,開頭都會先來一段描述統計,用人數、百分比、平均數等統計量,對調查人口作一番說明,讓讀者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只是通常這種統計很死板,不外乎AOO人最多,佔XX%BOO人次之,佔XX%等等。這種文字讀來索然無味,一點感情也沒有,整段看完後,通常都像張無忌學太極劍的最高境界--全忘了。

 

不過,這種印象因一篇文章獲得改觀。2011.7.11衛生署公布台灣人口老化地圖,指稱各地老化速度差異大,國民健康局更以「老化海嘯襲台」,形容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相關文章新聞網站很多,但東海大學彭懷真副教授的一篇評論讓我拍案叫絕,節錄轉載如下:

 

 

彭老師先用三組名詞對比,電影院/醫院、新生兒/殘儀館、美女帥哥/白髮長者,代表年齡線兩端的特徵,讀者一看就知道它的統計類別是什麼-「老年」跟「年輕」。而且以「您喜歡那一個」,讓讀者意識上產生連結,自己去找自己在年齡線的歸屬,識別自己的統計類別。這種破題很高招,二句話就讓讀者一定要選邊站了,沒有模糊空間。如果有一天你驚覺逛醫院次數比電影院多、去弔喪次數比嬰兒房多、常聊天對象白髮比黑髮多時,恐怕就不是你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你已經被歸類在老年人口了。

 

接下來,用一連串的比較,幾乎不帶一個數字,將老年人口的數量表達的淋漓盡致,雖然從頭讀到尾還是不知道台灣老人家到底多少人,但從事電影行業的人、知道台灣出生數的人、知道台灣大學生數的人、知道桃園加新竹人口數的人、知道原住民加新移民數的人,一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哦!原來台灣老人家這麼多啊!」而且馬上深植印象,老年人不再是圓餅圖裏的a pice of cake。真的是駡人不帶髒字,哦!不,是統計不帶數字,一種統計的最高境界,佩服,佩服。

 

其實,我想說的是,雖然數字本身是冰冷的,統計也是客觀中立的,但統計溝通卻應該是有效的,能夠touch your heart。如果能在報導統計數字時,不要站在菁英研究者的立場,而是站在普羅大界的一邊,讓讀者能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喚起記憶深處的數量概念,相信也就不會讓許許多多的統計報告落到束之高閣的下場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