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變數分析主要的目的,是要利用統計控制的方法,將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變項以統計方法控制後,再執行分析。

 

 

以下面例子來說,我想做一個教學介入,以探討不同教學法(自變數:M是否會影響到成績(依變數:Y,教學法總共有3種(分別為演講法、編序法及啟發法),但過程中合理的懷疑學生的智力(共變數:X,會影響到其成績,間接影響到實驗的結果,因此採用共變數的分析方式,在控制智力的情況下,去調整依變數(成績)後,再探討教學法對成績的影響。

 

 

有兩點需注意一下:(1)通常在實務上,可以先去執行不同組別在共變量上的差異分析(獨立樣本t test或是one way ANOVA),若有顯著差異再使用共變數分析;但就算沒差異,仍可使用共變量分析。(2)在執行共變數分析前,應先檢驗迴歸係數同質性是否符合,是指共變量對依變項的影響程度,不會因為組別而有所差異。

 

SPSS資料形式(來一堂統計課吧)

 

 

1)語法

此處語法不再詳細介紹讀取資料檔與顯示資料檔的語法!!

底下主要針對變異數分析與單純主要效果比較進行解說

 

1.檢驗迴歸係數同質性

PROC GLM;       利用PROC GLM執行共變異數分析

  CLASS M;        自變數為M(教學法),共變數不放到CLASS,因為非組間因子

  MODEL Y=M X M*X;   模式為Y=M+X+M*X

RUN;

 

 

2.移除教互作用項,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PROC GLM;       利用PROC GLM執行共變異數分析

  CLASS M ;        自變數為M(教學法),共變數不放到CLASS,因為非組間因子

  MODEL Y=M X;   模式為Y=M+X,以把交互作用項移除

  MEANS M;        M為分組變數,去呈現每組在XY的平均數標準差

  LSMEANS M/PDIFF;M為分組變數,去呈現每組在調整Y的平均數及標準差,並做事後比較

RUN;

 


 

2)報表

1.迴歸係數同質性

(1)只需要看X*M交互作用項即可,由於未達顯著水準,表示無違反迴歸係數同質性的假設,因此可將該項移除了,直接進行單因子共變異數分析

 

 

2.單因子共變異數分析

 

(2)直接看自變項(M:教學法)是否達顯著水準,由報表可知教學法在成績上的F檢定達顯著水準,表示在控制智力之下,不同教學法對學生的成績會有影響。

 

(3)(4)此部分為3組不同教學法的智力平均與標準差,以及3組不同教學法在調整成績前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3組不同教學法在調整成績後的平均數*重要資訊*

(6)調整成績後的平均數,對3組不同教學法做事後比較,由顯著性可知,第一組(演講法)與第三組(啟發法),以及第二組(編序法)與第三組在調整後的成績有顯著差異(p < .05),因此從(5)調整後的成績可知,啟發法的成效顯著高於演講法與編序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