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誤解(Other misunderstandings

最後,Robert強調,滾動民意調查並不是一個新事物,他從1995年起,就已開始在進行滾動調查,今(2011)年的運作與以往相同,而且研究設計和結果都充分公布在網站,媒體和思匯(香港非營利智庫)的贊助從未影響其獨立運作。

 

的確,如同Robert所說,滾動式調查不是一個新玩意,純以實務觀點來看,做滾動式民調的意義在於「折衷」。一般民調要做到信賴水準95%、誤差不超過正負3%時,需要1067份以上樣本。假設我們又希望看出逐日的變動趨勢,理想的情況是每天都成功訪問1067份,這樣最明確。問題是作得到嗎?一來非常耗時,二來耗費成本巨大。

 

所以,折衷作法是一天訪問200份(舉例),經過6天後,自然就會先出現第一份超過1067份樣本的民調。第7天則先扣除掉第1天的份數,加上第7天的成功樣本,仍維持1200份左右,以此類推。當支持率的變動趨勢較平緩時,滾動式民調仍足以反應其變化。相對地,其缺點就在於無法立即反應出重大事件的影響。當有突發事件時,由於當天訪問的樣本只佔六分之一的影響力,所以出爐的民調變動並不會太劇烈,完整的影響必須要在事件6天後,才能夠充分呈現。不過,滾動式民調仍不失為既滿足追蹤長期變動趨勢需求,又可以控制成本、時間的折衷式方法。

 

所以,我們可以在許多政治公共議題上,譬如侯選人支持度、施政滿意度、民意調查等,看到滾動式民調的出現。此外,本文再介紹一些新領域的應用:

 

滾動式人口普查(Rolling Census

 

        隨著人口增長與流動,社會環境快速變遷等因素,各國在辦理人口普查時都遭遇到許多問題,其中以「耗費大量人力、時間與金錢成本」、「民眾對普查拒訪率逐漸升高」的問題特別嚴重,加上「各界對於資料的時效性與需求提高」等多方面的問題,使得各國必須改進傳統的普查實施方法。各國目前改進普查的方法中,一是「登記式普查」,另一個則是「滾動式普查」。

 

滾動式普查的概念就是將普查長表問卷的樣本蒐集方式改為「分時、分批」的方式進行,透過「連續蒐集」資料的方式,發布小地區的人口資訊。在進行調查時,必需先擁有完整的調查地址清冊才能夠執行隨機抽樣,如果調查區的範圍比較大,則必須兼顧在不同的年度(月份)所蒐集的小地區能夠具有樣本代表性。目前全世界有美國與法國兩個國家以「滾動抽樣(Rolling Sampling)」的方式來辦理普查。

 

 

以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ensus Survey, ACS)及小地區估計(Small Area Estimation)為例,其以滾動式普查(Rolling Sampling)的概念,試驗將「十年一度的普查長表資料」分散為「每個月不斷連續蒐集資料」的可能性。在1980 年代開始進行滾動抽樣,累積一、二十年的測試後,已於在2011 年全面取代美國普查長表的發放,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舉辦滾動式普查的國家。(顏貝珊,2010

註:引自「人口普查提供施政參考 - 臺灣讀報教育指南」,http://www.mdnkids.com/nie/nie_indicate/Unit7/W-991129-15/W-991129-15.htm

 

滾動式管理(Rolling Correction

 

在企業管理領域,有所謂滾動式管理,即業務處理及決策過程,組織必須要能自我檢討修正,唯有如此,才能在變動的環境中掌握脈動。舉例而言,以往政府績效以階段式管理的方式進行,前一年的施政績效,往往到隔年才能將可以改善的事項進行回饋,但這樣的回饋常常是緩不濟急。有鑑於此,研考會從2009年度開始,改以企業常見的「滾動式管理」和「關鍵績效指標」(KPI)方式,作為施政績效的評核方式。

 

滾動式管理的流程,經由以下不斷的循環,使計劃或業務趨近於完美:

 

(一)執行成效評量:在計劃或業務執行一段時間後,檢視各項措施是否確實達到預期效果,檢討現狀是否有更進一步修正的空間。

(二)找出改善點:由業務相關人員,評估各種改善之處的重要性,並將必須改善之處彙整成為行動方案。

(三)執行行動方案:將行動方案化為標準程序,並與日常工作結合,在不過度增加工作負荷下,確保有效落實。

 

在執行過程中,若可利用類似滾動式民調的成效評量方式,如動態滿意度調查,將問卷調查數據如同每天或每週的財報一樣,呈現在管理者面前,使其掌握即時資訊,加速決策週期,立即作出反應,便可以迅速回應客戶的需求,也避免「調查」淪為形式上的報告。相信現代電腦通訊科技的進步(網路、padsmartphone),人們溝通習慣的演變(聲音、影像、觸覺),將使這樣的過程加速普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