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述例子中,我們預期研究人員會將完整資料提供在文章上,所謂「完整資料」包括兩組的人數、outcome的平均數與標準差,聽起來我們對「完整資料」的要求並不高,但事實上,確實有些文章沒有同時將所有資訊都呈現,例如作者只提供平均數以及顯著性考驗而沒有提供標準差,這種狀況確實頗為常見,接著我們舉出幾種常見的狀況,希望各位讀者未來遇到這種狀況時可以迎刃而解。

 

(五)狀況二:參考文章沒有同時提供平均數與標準差

讓我們再回顧前述的口服避孕藥與收縮壓的例子,若原作者僅提供兩組的人數、平均數、T值以及P值時,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資訊進而計算出Effect sizeCohen’s d)呢?好消息是如果作者有報告「T值」以及兩組人數時,其實就可以利用統計公式還原出Cohen’s d了,至於T檢定統計公式跟Cohen’s d之間的關係可參閱「Practical meta-analysis」,該書之中有詳細的公式與說明。

 

 

S1

 

 

讓我們回到「ES_calculator」的介面,找「Means & t-test」頁面,接著依序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數以及平均數都輸入到細格當中,接著再輸入t值,之後就得到自動計算完成的Cohen’s d,之前我們用平均數與標準差帶入的效果量為0.309,用平均數及t值算的為0.307,落差並不大,但會以平均數與標準差帶入的數據較為精準,因此若非必要還是不要直接用t值來計算效果量。

 

S2

 

(六)狀況三:參考文章平均數與標準差都沒提供

讓我們再看另一種資料更不完整的狀況,作者只有報告人數跟t值,特別是在心理學或教育學比較常遇到此類報告方式,好消息是只要知道兩組人數跟t值,仍然是可以算出Cohen’s d,回到「ES_calculator」的介面,找「t-test (Independent)」頁面,接著依序將t值、實驗組人數與對照組的人數輸入到細格當中,就自動會得到推算過的Cohen’s d了,得到的0.307與前一步驟相同。

 

 

S3

 

S4

 

還有一種最誇張的狀況,如果作者只有給P值,結果兩組平均數或t值都沒報告呢。此時令人振奮的是,先不用急著把這篇文章打入冷宮,因為即使是這種狀況,仍然是可以回推出Cohen’s d,但是要注意,用這種方式回推的效果量會有比較大的誤差

ES_calculator」的介面,找「t-test (p-value only)」頁面,先輸入t檢定的P值,接著輸入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 df),等於總人數減2,因此是8+21-2=27,輸入完成後自動算出Cohen’s d,推算數值為0.278,跟之前的0.3070.309有不小的落差,可想而知只用P值回推的數字是所有方法中誤差最大的一種,因此若不是沒有辦法最好不要用P值回推。

 

S5  

 

 

在這五篇的短文中,我們介紹了當組別為兩組且依變項是連續變項時,欲計算樣本數時,一連串在實際上會碰到的狀況,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讀者實務上運算樣本數會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Lipsey, M. W., & Wilson, D. B. (2000). Practical meta-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