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於 2017/11 發表的兩篇文章(https://reurl.cc/n112lhttps://reurl.cc/x992e),提到在醫學研究中如何執行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不過當時筆者引用的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論文(https://reurl.cc/0ppeA),比較偏重在於資料分析的觀點,本篇文章則嘗試以臨床觀點(from clinical points of view)來描述敏感度分析的應用方式。

 

1.jpg

1、敏感度分析於 PubMed 的出版數量

 

由於目前對於從臨床角度出發的敏感度分析,並未有完整的操作流程,因此筆者以幾個實際例子,來示範在不同的研究主題下,可以從何種角度進行敏感度分析的應用。

首先是林口長庚於 2017 年的健保資料庫鉅作,發表在頂尖雜誌 JAMA,主題是心房顫動(AF)病人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是否會與其他 12 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進而發生大出血事件(Major bleeding)。

 

2.jpg

 

資料來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656168

 

                接著在該論文中,進行了四種敏感度分析的測試。第一,將大出血事件從原本的住院或急診主診斷改為「主次診斷」。此作法是放寬結果變項的定義。倘若臨床上有比較常見的出血部位,也可以限定是某些部位的出血(例如腸胃 GI/GU、腦出血 ICH),筆者提議的作法則是將結果變項定義的更嚴格。

A1.jpg

 

第二,將主要結果變項換成跟本研究主題完全不相干的車禍骨折,這是屬於 unmeasured confounding 的敏感度分析測試(請見https://reurl.cc/7DDxb,未來筆者也會專文介紹)。

第三,將主要暴露變項 NOAC 換成降血壓用藥 Losartan,因為並未有任何臨床證據指出 Losartan 跟那 12 支藥物對出血事件具有交互作用。這其實是 Negative control 的概念(請見https://reurl.cc/Xjjn7,未來筆者也會專文介紹)。

最後,將那 12 支藥物根據作用機轉,分成兩大類,看是否只有某一類機轉會跟 NOAC 會有交互作用,而另外一種機轉就沒有。這等於是將「暴露條件」的定義作修正,然後檢驗是否此結果仍被重複驗證。

 

A2.jpg

 

接著是第二篇論文,主題是降血脂藥物 Statin 能否降低攝護腺癌且接受賀爾蒙治療的糖尿病病人的失智症風險。

 

 

5.jpg

資料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1-018-0091-4

 

該論文的敏感度分析有從統計分析的觀點,也有從臨床角度出發的角度。首先,該論文的主要分析(Primary analysis)的 Statin 只要有開 1 天以上就算暴露組。因此我們將藥物暴露提高到 50% or 80% 的天數,以半年暴露期而言,分別就是至少要開 90 天與 144 天以上。

第二,除了將藥物使用分成「有跟無」,我們利用半年內的開藥天數,分成三組(0 天、1-180 天及 開滿 180 天以上),然後看結果有無 dose-dependent 效應。前兩者都是將暴露條件作改變。

第三,則是使用不同的處理 confounding factor 統計方法,包括統計校正、將傾向分數當成控制變項、傾向分析分層分析以及傾向分數倒數加權。此為從統計觀點出發。

最後,則是從收案條件出發,分別限制病人需要至少有 2 年或 3 年的追蹤期。這是因為失智症不是一個短期就會形成的疾病,因此若排除了短期內(例如 2 年內)的新發個案,若暴露組仍在長期的發生風險比較低,如此可更為確認 Statin 確實可能跟較低失智症風險有關。

 

6.jpg

          筆者再次強調,目前敏感度分析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共通作法,因此研究者需從各種角度檢視主要分析的結果是否能夠被反覆驗證,倘若敏感度分析的結果與主要分析不同(顯著與不顯著的差別),也別覺得絕望,以上例子也有好幾個敏感度分析從顯著變成不顯著,但是由於整體方向一致,因此仍然算是通過檢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