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恆光/整理

 最近幾份關於馬政府施政滿意度民調出爐,民眾到底該信哪份民調?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洪永泰今天認為,受眾接受民調資訊的來源是傳播媒體,採訪記者與編輯應建立新聞處理準則,充分披露民調資訊,包括樣本群體、問卷選項等,讓民眾能據以客觀判斷一份民調是否具參考價值。
 
 
 
終於有人也開始呼籲了, 記者有時缺乏問卷與統計的素養,報導出來的東西像是拼湊故事,缺乏公信力。
 


 中央社22日電,馬政府施政滿意度的民意調查結果,近來紛紛出爐,包括天下雜誌的「新政府財經政策七十三分過關」、中華徵信所的「百分之十五CEO滿意馬總統施政」、行政院研考會的「馬總統施政滿意度百分之四十七」、世新大學民調中心的「馬總統施政滿意度百分之四十五點五」。


 洪永泰下午接受中央社訪問說,解讀民調必須掌握充分的背景資訊,包括:樣本群體結構、實施民調的時間、實施方式為電話訪問、面訪或郵寄回收,以及回收問卷的比率、問卷的問題設計,訪員的提示選項,這些因素不僅會左右民調呈現的結果,也決定這份民調是否具備參考價值。
 
 
非常同意這位老師的觀點,21世紀閱聽人已經不再是一味的接受傳媒的觀點與看法了,閱聽人越來越聰明,選擇媒體的管道也越來越多元,因此媒體如果想要維持公信力,一定要「科學化」--讓證據來說話! 
 


 馬政府的施政滿意度相關民調,天下雜誌是郵寄問卷詢問受訪者,認不認同台灣政府推出的經濟政策,包括油電雙漲、擴大內需、開放陸客觀光、放寬赴大陸投資上限到百分之六十等。中華徵信所則詢問受訪者對馬政府上任三個月來的施政滿意度,以滿意、不滿意、普通等七個選項為量表,並另詢問是否樂觀看待未來兩年經濟發展。


 研考會與世新大學民調中心都用電話訪問詢問受訪者,是否對於馬總統、行政院長劉兆玄及內閣團隊的施政感到滿意。研考會並就細節項目,包括節能減碳、處理兩岸關係、外交關係、穩定物價等,詢問受訪者是否滿意。
 


 洪永泰認為,如果是樣本群體不同的民調,民調結果就不能拿來做比較。例如針對企業執行長(CEO)與一般隨機抽樣的成年人,回答問題的態度當然有所差別,「總不能拿蘋果和橘子做比較」。問卷的題目若有很大差異,即使是同一樣本群體,也不能直接拿來比較。像是問到對政府施政的滿意度,與詢問是否滿意政府哪項財經政策,兩種問法得出來的結果,就無法直接片面比較。
 
 
太棒了,這一點可以搓破很多迷思,搓破許多假象,選舉時藍綠政營做出來的民調差異那麼大,就是由於題目跟問法有差異。
 


 洪永泰指出,一份較嚴謹的民調,實施時間通常會有二至三天,以平衡樣本群體的差異。一般而言,學術單位的民調盡可能選在跨週末的晚間實施,這樣較可涵蓋到不同職業別、年齡層的作息時間,以免民調結果失真。
 


 另外,題目的問法也影響民調的結果,若訪員問受訪者「您滿意政府的施政嗎?」或「對於政府的施政,您的感受如何,選項有非常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不知道和拒答等七項」,後者問法問出的結果,多數意見時常會落在「普通」項。
 


 洪永泰認為,不管民調單位實施的結果為何,民眾接受民調資訊的主要提供者是傳播媒體,而非民調中心本身,此時媒體的解讀與資訊是否充分披露,才是影響民眾觀感的關鍵。
 
 
有時候民調中心做出來的結果被報導扭曲了,被有心人拿來錯誤解讀,這樣調查做的再精確也沒有用。建議應該要有民間組織組成監督團體,對新聞媒體的扭曲報導(包含各種扭曲報導,不只是數據引用錯誤)加以抨擊與更正,以端正視聽。如果由政府單位來做,一定會被掛上政治操作,干涉新聞自由的帽子。希望台灣媒體的朋友能加強正確報導的功力,時代進步了,新聞不應該再只有聳動的標題了!!
 


 他說,媒體應負起社會責任,處理爭議性較大的民調新聞時,應給予充分的版面或篇幅去提供閱聽者相關民調資訊,以供受眾判別這份民調是否具有參考價值,媒體不應片面摘取民調部分結果,挑起社會對立,採訪記者與編輯都該建立並依循民調新聞處理準則。
 
 
【中央網路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