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狀況一: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以下例子引用Rosner (2002, p.308). Hypertension and Oral Contraceptive between Premenopausal nonpregnant women。該研究為比較有無服用某種口服避孕藥兩組的收縮壓(SBP),假設我們現在想要規劃一個類似的研究,但是使用的藥物則跟Rosner該例中的藥物不同,然而我們到底要收集多少樣本數也必須要有一個根據,因此我們只好假設如果我們預期效果若跟Rosner的研究相同,那我們至少需要收集多少樣本數以達到這個效果。

那麼或許有人會問,我們憑什麼可以假設預期效果跟Rosner的研究相同?這是因為在現今的已發表文獻當中,就以Rosner的研究與我們欲進行的研究是最類似的,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我們的預期效果與他們一樣,不過這並不代表等我們做完研究之後我們的效果真的跟他們一樣,這觀念很重要!

下表列出服用者(OC user)與未服用者(None-OC user)的血壓平均數與標準差,此時我們可以利用公式將Cohen’s d計算出來,我們現在來示範怎麼用「ES_calculator」這個工具來自動計算Cohen’s d

 

 

Q1

 

 

我們需點選到「ES_calculator」的「Means & SDs」頁面,接著依序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人數、平均數跟標準差都輸入到細格當中,輸入結束後就得到自動計算完成的Cohen’s d。哇!不用手算或是自行在EXCEL寫函數,是不是超級方便的呢?

 

 

Q2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效果量(Cohen’s d),接著就要帶入統計公式,以計算出各組所需最小樣本數(required minimum sample size),兩組比較連續變項的樣本數計算公式如下,其實整個分母 (μ1-μ2)/σ 就是Cohen’s d,而分子的ZαZβ則是分別為型一錯誤及型二錯誤固定值之下的Z值,例如當α為0.05時的Z值為1.960,當β為0.20時(power0.80)的Z值為0.842,因此我們分子跟分母的值都已經得到,帶入之後得到164.2007需無條件進位,因此得到每組至少需要165名的結果。

 

 

 

Q3  

 

參考資料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New Jersey: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Lipsey, M. W., & Wilson, D. B. (2000). Practical meta-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