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在醫學論文或是客戶自行製作的圖表上看到「P trend」(中文翻譯:趨勢分析),但在論文中的統計方法卻看到的是一般常見的分析,例如t-test, chi-square, ANOVA, regression或是無母數統計等等。有時事後詢問合作醫師,發現其實他們作的並不是「P trend」,而之所以會誤用這個名詞,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如果P值達顯著差異的話,不就代表結果有某種趨勢(trend)嗎?

在此釐清一下概念,如果分析的自變項(X or independent variable)是類別變項,而且沒有「順序」的效應,例如說居住區域分成亞洲、歐洲跟美洲,三個類別基本上是互斥的,當Outcome為類別時通常是Chi-square,若Outcome為連續變項則可以使用ANOVA(變異數分析)。此時分析的重點在於這三組之間是否有所差異,若整體有差異則再加以做事後檢定(Post hoc or multiple comparison)以得知「兩兩組別之間是否有所差異」(如下表)。

 

1.jpg

 

                     然而當自變項是3類以上的類別變項且本質是順序變項Ordinal or rank variable),最常見的就是把某個檢驗值由低至高等分為3組(tertile)、4組(quartile)或甚至是5組(quintile),此時的組別已經算是順序變項。研究問題變成類似劑量效應(dose dependent),例如『組別等級越高(123)是否Outcome的數值或比例也越高或越低』(如下表)。

 

2.jpg

 

上述兩種Trend analysis皆屬於雙變項分析(Bivariate analysis),尚未控制其他變項的效果,假使研究者想要進一步調整(adjust for)其他混淆變項,必須改為多變項的迴歸分析,例如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連續變項)、logistic regression(二元類別變項)、Poisson regression(計數變項)或Cox regressionTime to event)等迴歸模型。

在迴歸模型中也可以進行Trend analysis,最常見是針對順序型的自變項做對比檢定(Contrast test),因為在迴歸方程式中,只有類別型跟連續型自變項才會有迴歸係數(也才會有ORRRHR等風險值),順序型自變項本身不會有迴歸係數,但是可以透過趨勢檢定得到一個P trend,而且是在考慮了其他控制變項之下所得的結果。

              希望透過以上的介紹,能讓各位讀者對於P trend有初步的瞭解,也避免未來在報告結果時能夠使用正確的名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