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評估一個新的案件,當然是直接翻到第三章的研究方法,除了看看研究架構與假設之外,還要看一下使用的統計方法,關於護理領域的研究,根據多年的經驗,主要的設計有兩種,一種是實驗研究,近期最多人使用的,就是利用廣義估計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探討介入的效果,另一種是關聯性研究,瞭解變項之間的關係,統計方法不外乎就是卡方、獨立tANOVA,最後再迴歸分析為主軸作為收尾,固定的統計方法卻能讓論文一直不斷被產出,除了因為樣本的多樣性與特殊性之外,另一個極大的優勢,就是有非常多已經發展具有信效度的研究量表,這將為護理研究人員省下許多的時間與精力。

如果您對於上述的統計方法都做到膩了,不如嘗試比較進階一點的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這裡講的是較進階,並不是較新,畢竟結構方程SEM算是比較有資歷的統計方法了,您或許會有疑問,為什麼沒聽過,這也是我的疑問,因為我也很少遇到護理研究有使用,所以推薦給你們,另外搭配軟體AMOS,您一定會很意外,這好像也沒有很困難。

為什麼突然會想推薦護理領域做結構方程的統計方法,主要原因就是剛剛提到護理研究的最大優勢:有大量已經發展具有信效度的研究量表,一個典型的研究量表,就是量表會包含數個面向,每個面向下都有各自的題目,舉例來說,WHOQOL-BREF量表有26題,分為四個面向,包含生理範疇心理範疇社會範疇環境範疇,既然這已經發展完成,當我們在使用時,自然就不會有人質疑題目的適切性,或是結構的合理性。接著我們回到結構方程這個統計方法的特性,下圖為結構方程模式的示範圖,結構方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測量模式,代表的是每個量表下的因素結構,如睡眠品質分為7個面向職場疲勞與生活品質分為4個面向,而底下所包含的題目有哪些,以及信效度為何,都應該要在前一步的因素分析完成,因此只要引用的是知名量表,您就可以大方跳過因素分析的步驟,而第二部分稱為結構模式,以下圖來說,就是三個橢圓形間的因果關係,這也是我們最後要回答用來研究假設的結果,是不是跟我們做迴歸分析很相近呢。

 

1.jpg

 

您應該會想問,若要做結構方程,那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呢?首先,樣本數最好能在200以上,就像迴歸的自變項數越多的話,所需的樣本數也越多,結構方程的觀察變項越多(如上圖方形的數量),樣本數也需要越多,但文獻建議最低要求最好能在200以上,因此您的研究樣本能超過200人,恭喜您通過了第一個條件;再來,不適合放人口學變項或類別變項,上圖測量模式的概念,建立在受訪者的心理特質反映在觀察變項(方形)上,能夠讓研究達到估計的目的,所以試想,若是把觀察變項(方形)全部擺上了人口學變項,那背後的潛在變項(橢圓形)將會是什麼?就會知道非常不合適,所以還是乖乖的用不同量表來建立此結構方程模式吧。

最後總結一下,是否已經想不到新題目做研究了?或是希望能試試看不一樣的進階統計方法來增加文章被接受的機會?那就考慮一下結構方程吧,如果樣本數能達到200人,以及使用含有面向的研究量表兩個以上,相信結構方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