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行政院主計處主辦的「統計圖競賽」目前已經舉辦到19屆,2年前筆者就發現到這個有趣的競賽,那時以為是小朋友的趣味競賽,過去雖然有轉po過其中一些有趣的統計圖,但從未深入討論。不過最近看到了一些新的資訊,筆者對這樣的競賽慢慢的肅然起敬,因為這並不是一個玩玩的比賽,而是一個有深遠意義的活動。統計圖競賽最早是學習日本而舉辦的,日本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統計教育的推廣,曾在網路上找到一篇文章,內容詳細的說明日本如何重視與推廣統計教育,當然包含辦統計圖的競賽。看完文章之後發現,原來這樣有趣且看起來不起眼的活動,確實有可能是帝國興盛的小小關鍵,令人不敢小覷之。筆者於是回過頭來,找出這個比賽的比賽細節仔細閱讀,更加確定了這是一件精密的「工程」而非兒童塗鴉遊戲,內容中也包含許多有趣且有意義的部分,想在這邊摘錄並且與大家分享。(參考網址~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1456&CtUnit=681&BaseDSD=7

 

統計圖製作的步驟

 

(雙引號內為摘錄的內容)

1.決定主題:主題是否具吸引力為統計圖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例如早期國中國小組的作品「放學到哪裏去」、「小學生早餐吃什麼」、「小學生最喜歡和最煩惱的事物」及近期「我的未來不是夢」、「校園垃圾知多少」等題材於評審過程就贏取許多評審委員的青睞,而高中()、社會組方面,反映時代潮流的網際網路上網概況、大哥大通訊統計、千禧年危機、環保與公益意識等標題,也一直是近期獲獎作品的常客,因此仔細的觀察週遭環境,想一個出奇制勝的標題,將會比別人更具入選的資格。』

 

這個活動的主題鼓勵創意性與生活應用性,其實跟統計應用的本質完全一致。統計是死的,人是活的,從生活中找出一個「!!」的題材來做統計或做統計圖,鐵定有新鮮的收穫。往往在做研究的時候,題目也是成敗的主因,模仿與抄襲的研究只能躺在圖書館裡蓋著厚厚的灰塵睡覺。

 

2.選取資料:(1)首先要判斷資料是否可以由政府、民間團體或報章雜誌獲取,其資料品質是否合適?譬如某些自吹自擂的收視率調查與富有廣告宣傳意味的資料宜儘量避免。(2)考量所蒐集的資料是否要加工,例如小朋友經常蒐集的身高、體重資料是否須分組計算,或分男、女生調查,以觀察兩者的差異。(3)自行調查:有些十分有趣的題材無法由現成的資料取得時,可考慮自行辦理小型的調查蒐集。(4)清楚記載資料的出處、調查時期、調查方法及調查對象等。』

 

這裡提到四點選取資料的注意事項,移到做正式的研究上也具有參考價值。調查資料的來源與正確性是一個複雜的議題,實務操作上只能努力找到相對高正確性的資料,根據多年做資料分析的經驗,私人機構發佈的數據往往都是有目的性的,千萬不要輕易受到引誘或誤導。資料到手以後別高興的太快,務必要整理與加工之後再做分析,很多既有的資料庫裡頭的數據都很「髒」(因為設計資料庫的資訊公司或人員大多不懂統計,他們是用程式的角度來寫資料庫,所以應用到實務分析變得非常多bug),直接做分析結果一定完蛋。至於資料整理的方式,本部落格其他篇已經有說明過,請參閱,這裡就不再贅述。

 

3.構圖與配色:依所要呈現的目的慎選圖形,一般而言圖形的種類與目的整理如下:(A單純比較:點圖、直線圖、面積圖、體積圖、(B表示過程:折線圖、曲線圖、直線圖、立體圖、(C表示明細資料:帶狀圖、圓形圖、統計地圖、(D表示面積體積:面積圖、體積圖、(E表示相關的關係:相關線圖圖、相關點圖。』

 

4.製成草圖。

5.檢視刻度、單位、字體、資料來源、資料調查時間、調查對象、美觀及圖形是否容易讓人理解等。

6.正式製圖,並再次檢查圖面是否涵蓋所需要件。

 


統計調查

 

(下列敘述是以上圖為例子,這是一個日本統計圖競賽的參賽者作品)

『鑑於國中小學生較不熟悉社經統計,或饒富趣味的主題所需資料付之闕如,則自行設計問卷不失為另一種理想的蒐集管道,因此於指導過程中,教導小朋友一些統計調查過程應有禮貌與小常識,反可收寓教於樂的目的。』

 

藉由統計圖比賽,教導小朋友調查的流程與統計的觀念、態度,這其實是這競賽最核心的意義。不要求100%的嚴謹,但是有趣與學習絕對是很重要的一環。這個比賽把調查的環節加進去詳細說明可顯見主辦者的深意,不是只鼓勵大家畫畫圖喔(這不是美術比賽),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讓我想替他掌聲鼓勵鼓勵。

 

1.調查目的:調查目的必須先確定,才能掌握問卷問項的核心。由於小朋友幾乎每天都有被媽媽催促、責罵的經驗,所以這個主題不僅容易引起小朋友的共鳴,也讓大人看了會心一笑。

2.調查對象與單位:確定調查對象才能掌握調查表品質、催收及延伸推估的結果,而且小學生的調查對象限於人力與時間並不一定要遵行數大就是美的法則,只要在統計圖中註明清楚,就不會招致不必要的誤解。以上圖為例,該生就在右下角註明受查對象為立屋島小學二年三班34 位小朋友(男19 人,女15人),所以就不會遭人誤會是高年級或所有小學小朋友的調查結果。

3.調查事項:將所關心的主題一一整理出來,除了「平均每日小朋友被媽媽催促次數」的主題外,另外對小朋友被催促後的反應及被催促的事情,也可一併設計成問項調查。

4.調查時期:界定調查時期可以讓人瞭解是那個時代的調查結果,本幅圖右下角調查對象的上一欄,就註明調查時間為平成九年七月十六日,不會讓人懷疑是二、三十年前小朋友的生活態度,而且二、三十年後,還可以和作者的小孩比較那一年代的媽媽較囉嗦或小朋友比較有自律性。』

 

這一小段的說明,看似普通,但是其實大有學問。整段用最質樸的話語(因為是要寫給小朋友看的)闡釋統計調查所有要注意的事項,幾乎重點都有提到。用簡單的一個例子讓人能深深的記住,這就是最高明的統計教育。如果你目前是一位研究者不妨檢視一下,這些「簡單」的道理,你的研究有沒有漏掉的呢?-------(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