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單純主要效果
(1)語法
1.A at B的單純主要效果
PROC GLM; 利用PROC GLM執行單純主要效果
CLASS S A B ; 兩個自變項分別為A與B
MODEL Y=B S*B A(B) S*A*B; 主要是為了得到S*A*B誤差項,我們會發現模式與前一段的模式有些不同,會做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我們必須得到「A因子的誤差」+「整體模式的誤差」(前一段的S*A+S*A*B),因此這邊所少的S*A項,會丟入S*A*B(ps.相信這邊會很複雜,語法就這樣寫就對了)
CONTRAST 'A AT B1' A(B) 1 -1 0 0 0 0/E=S*A*B;
↑利用CONTRAST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首先在B1上,考驗A1與A2的差異,單引號中間為註解,並在後面指定誤差項
CONTRAST 'A AT B2' A(B) 0 0 1 -1 0 0/E=S*A*B;
↑接著在B2上,考驗A1與A2的差異,並在後面指定誤差項
CONTRAST 'A AT B3' A(B) 0 0 0 0 1 -1/E=S*A*B;
↑接著在B3上,考驗A1與A2的差異,並在後面指定誤差項
2.B at A的單純主要效果(同上)
*由於B為相依因子,跟A at B一樣,必須在做B at A檢定的誤差項必須指定誤差項,因此要在CONTRAST最後面指定誤差項E=S*A*B
CONTRAST 'A AT B1' B(A) 1 -1 0 0 0 0,
B(A) 0 1 -1 0 0 0/E=S*A*B;
↑此段語法即B的三組在A1上的差異情形,像是聯合檢定
CONTRAST 'A AT B2' B(A) 0 0 0 1 -1 0,
B(A) 0 0 0 0 1 -1/E=S*A*B;
↑此段語法即B的三組在A2上的差異情形,像是聯合檢定
CONTRAST 'B1B2 AT A1' B(A) 1 -1 0 0 0 0/E=S*A*B;
↑此段語法即B1與B2在A1上的差異情形
CONTRAST 'B1B3 AT A1' B(A) 1 0 -1 0 0 0/E=S*A*B;
↑此段語法即B1與B3在A1上的差異情形
CONTRAST 'B2B3 AT A1' B(A) 0 1 -1 0 0 0/E=S*A*B;
↑此段語法即B2與B3在A1上的差異情形
CONTRAST 'B1B2 AT A2' B(A) 0 0 0 1 -1 0/E=S*A*B;
↑此段語法即B1與B2在A2上的差異情形
CONTRAST 'B1B3 AT A2' B(A) 0 0 0 1 0 -1/E=S*A*B;
↑此段語法即B1與B3在A2上的差異情形
CONTRAST 'B2B3 AT A2' B(A) 0 0 0 0 1 -1/E=S*A*B;
↑此段語法即B2與B3在A2上的差異情形
(2)報表
1.單純主要效果(A at B)
(1)由於模式中調整過項目,因此可得到我們需要的誤差項,此處的S*A*B是指(A誤差+AB block誤差)。
(2)因為已指定誤差項,因此結果所得到的F值已不需調整。由結果可知,在「去冰」的狀況下,受訪者對於糖份的接受程度會有顯著差異(F = 11.95,p = .005);在「少冰」的狀況下,受訪者對於糖份的接受程度會有顯著差異(F = 5.31,p = .040);在「全冰」的狀況下,受訪者對於糖份的接受程度會有顯著差異(F = 8.97,p = .011)。
2.單純主要效果(B at A)
其實跟A at B的單純主要效果大同小義,
(3)由於模式中調整過項目,因此可得到我們需要的誤差項,此處的S*A*B是指(B誤差+AB block誤差)。
(4)由於B分為三組,因此先在此進行聯合檢定,分別檢定B at A1是否有差異,及B at A2是否有差異,結果皆達顯著水準(F分別為15.03、5.09,p ),表示在「半糖」中,受訪者對於各冰塊量之間的接受度有顯著差異;在「全糖」中,受訪者對於各冰塊量之間的接受度亦有顯著差異。可以回到之前描述統計的部分,看各區塊滿意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以瞭解差異情形
(5)經事後比較得知(Contrast用的是LSD法),在「半糖」中,受訪者對於去冰與少冰的接受度有顯著的差異存在(F = 12.00,p = .0002),受訪者對於去冰與全冰的接受度亦有顯著的差異存在(F = 29.30,p );在「全糖中」中,受訪者對於去冰與少冰的接受度有顯著的差異存在(F = 5.67,p = .030),受訪者對於少冰與全冰的接受度亦有顯著的差異存在(F = 9.19,p = .008)。可以回到之前描述統計的部分,看各區塊滿意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以瞭解差異情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