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勾選「主觀察值的指標(I)」,並選擇下方的「以各群組中的第一個觀察值為主(H)」,名稱改為「第一筆資料」,之後資料即將新增一個欄位名叫「第一筆資料」,且若該筆資料為受訪對象的第一筆資料時,該欄位的數值為「1」,其他則皆為「0」;反之,若選擇上方的「以各群組中的最後觀察值為主(L)」,名稱改為「最後一筆資料」之後資料即將新增一個欄位名叫「最後一筆資料」,且若該筆資料為受訪對象的最後一筆資料時,該欄位的數值為「1」,其他則皆為「0」。
(5)勾選「各群組中的相符觀察值循序個數」,名稱改為「次數」,之後資料即將新增一個欄位名叫「次數」,該欄位的數值即呈現該受試者的第幾次資料。
(6)ID1號受訪者最早填答時間為2012年的12月12日,因此該筆資料的此欄位數值為「1」,其他的8筆資料皆為「0」;ID2號受訪者最早填答時間為2012年的11月14日,因此該筆資料的此欄位數值為「1」,其他的4筆資料皆為「0」;ID3號受訪者僅有1筆資料,因此該筆資料的此欄位數值為「1」。
(7)ID1號受訪者有9筆觀察資料,依填答時間先後填答順序,呈現1~9;ID2號受訪者有5筆觀察資料,依填答時間先後填答順序,呈現1~5;ID3號受訪者僅有1筆觀察資料,由Step 5可知「0=非相符觀察值」,表示無該受訪者的其他重覆資料,但實際應用上,我們仍希望他這筆資料的次序還是以「1」呈現,因此做以下的處理。
(8)點選「轉換」→「重新編碼成不同變數」。
(9)輸入變數放入「次數」,輸出之新變數名稱打上「第幾次」,並按「變更」。
(10)點選「舊值與新值」。
(11)在新舊值轉換中,設定2個條件,一為「舊值為0的,轉換成1」,另一為「全部其他值,複製舊值」。
(12)在新增的變數「第幾次」中,可以發現ID1&ID2的數值與「次數」是相同的,不過ID3的「次數」=0,但ID3的「第幾次」=1,所以可以用「第幾次」此欄變數來代替受訪者的測驗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