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操作
(1)點選「分析」→「迴歸」→「PROCESS」
(2)模式選擇「Model 1」
「Model 1」指的是調節迴歸模式,當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達顯著時,代表組別與前測所產生的交互作用項會影響後測,而白話文的意思是組別在後測的差異結果,會因為前測的不同而不同(或是你可以講成受到前測的干擾)。
因此詹森內曼法就是先找出兩組的預測方程式(前測預測後測),得到了兩條迴歸線,接著固定在一個前測分數下,去比較兩組的差異,並得到顯著結果(此部分將在報表中說明更為清楚)。
(3)放入變項
Outcome Variable (Y)放入「後測」,Independent Variable (X)放入「組別」,M Variable (s)放入「前測」。同上,若能瞭解詹森內曼法是在討論「組別」在「後測」差異所受到「前測」的調節/干擾效果,那麼對於變項如此設定就能夠理解了。
(4)進入「Options」,勾選「Generate data for plotting (model 1, 2, and 3 only)」
所有的調節效果或交互作用效果都得透過圖形呈現讓讀者更清楚結果,詹森內曼法畢竟是對於組別*前測的交互作用解釋,因此也需要作圖。勾選此選項後,報表中會呈現兩組個別在迴歸線上三個預測點(如下圖),使用者可透過六個預測點繪製出兩組的迴歸預測線。
(5)進入「Conditioning」,勾選「Johnson-Neyman (model 1 and 3 only)」
必須勾選「Johnson-Neyman (model 1 and 3 only)」,才能得到詹森內曼法的統計結果;另外上方Pick-a-Point預設為「Mean and +- 1 SD form Mean」,代表在找迴歸方程式的預測點時,是以前測的平均為一個點,平均數加減一倍標準差為另外兩個點,接著對應到兩組方程式,找到兩組各三個預測點。
四、報表解讀
(1)報表一開始簡述設定內容,樣本數為84人
(2)接下來會有呈現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的檢定結果
(3)組別在後測差異的條件式效果
最左邊欄為前測,是剛剛提到以前測的平均數減一倍標準差,與加一倍標準差的三個點;第二個欄位為兩組差異的結果,由於一開始資料設定為實驗組=1,對照組=0,因此此處為實驗組的後測分數減掉對照組後測分數;右邊的欄位則為檢定結果,我們可以只看顯得性p即可。
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以下結果,當有兩個學生的前測分數都是11.4889分時,我們將學生分別放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來去檢驗他們兩人的後測差異,得到實驗組學生會比對照組學生少了0.6940分,不過未達顯著水準。
當有兩個學生的前測分數都是14.7381分時,我們將學生分別放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來去檢驗他們兩人的後測差異,得到實驗組學生會比對照組學生多了0.2576分,不過未達顯著水準。
當有兩個學生的前測分數都是17.9873分時,我們將學生分別放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來去檢驗他們兩人的後測差異,得到實驗組學生會比對照組學生多了1.2092分,而且達顯著水準。
(4)組別在後測差異的條件式效果(當前測為10分時)
報表中前測的下界,一定會採用樣本的前測分數的最低值(本資料前測的最小值為10分),當有兩個學生的前測分數都是10分時,我們將學生分別放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來去檢驗他們兩人的後測差異,得到實驗組學生會比對照組學生低了1.13分,而且達顯著水準。
(5)組別在後測差異的條件式效果(當兩組後測差異剛好達顯著水準0.05)
詹森內曼法最主要的目的,則是找到兩組後測差異剛好達顯著水準0.05的前測臨界點,配合表中結果或圖形,我們可以知道,代表前測分數在11.3932之下,兩組在後測結果皆有顯著差異,且為對照組高於實驗組;由此可知,如果學生前測的分數低於11.3932時,採用對照組的方式會比較有效。
(6)組別在後測差異的條件式效果(當兩組後測差異剛好達顯著水準0.05)
詹森內曼法的結果可能出現0個、1個或2個顯著的臨界點,本示範資料剛好出現第2個達顯著的臨界點,配合表中結果或圖形,我們可以知道,代表前測分數在15.7385之上,兩組在後測結果皆有顯著差異,且為實驗組高於對照組;由此可知,如果學生前測的分數高於15.7385時,採用實驗組的方式會比較有效。而前測介於11.3932至15.7385的學生,實驗組或對照組的後測分數則無明顯差異。
(7)組別在後測差異的條件式效果(當前測為24分時)
報表中前測的上界,一定會採用樣本的前測分數的最高值(本資料前測的最大值為24分),當有兩個學生的前測分數都是24分時,我們將學生分別放入實驗組與對照組,來去檢驗他們兩人的後測差異,得到實驗組學生會比對照組學生高了2.9702分,而且達顯著水準。
(8)條件式效果的可視覺化資料
根據前測平均數加減一倍標準差的三個點(分別為11.4889、14.7381、17.9873),代入兩組的迴歸預測方程式(前測預測後測),個別得到三個預測值,報表的最後提供了這些文字,可供使用者直接繪製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