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就維基百科的定義為「蒐集並評析來自多個研究的一種文獻回顧的方法」(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stematic_review)。這裡指的「評析」包括質化(Qualitative; 定性)與量性(Quantitative; 定量)的評估,後者指的就是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在實證醫學的證據等級中,來自隨機臨床試驗(RCT)的系統性回顧被列為最高的1a等級。
由下圖可知,系統性回顧光2016年在PubMed就多達近1萬6千篇文章,表示在現今的醫學研究中,系統性回顧仍然屬於顯學而且成長的趨勢尚未停止。
圖1、系統性回顧在PubMed資料庫搜尋結果
在不久之前,筆者發現一本原文於2003年出版而譯本於2010年出版的好書:「以系統性回顧輔助實證醫學」(https://goo.gl/WVwQB6)。本書結構如下表,分成單元A與單元B,單元A先說明系統性回顧的五個必要步驟、單元B再舉四個實際案例。
表1、「以系統性回顧輔助實證醫學」一書之大綱
單元A的步驟一「形成問題」列出實證醫學必用的「PICO」結構性原則,即Population, Interventions, Comparison and Outcomes。除了示範以PICO導向的問題形成的實際範例,還簡略地評論了各種不同的研究設計(世代研究、病例對照研究等)以及其證據等級。本章對於初次進行系統性回顧的研究者是一個很好的入門磚。
步驟二為「找出相關文獻」,想必各家醫院或大學的圖書館常常開立文獻搜尋的課程。本章介紹了主題詞表(Subjectheadings)的概念(該書使用控制詞彙 [Controlled terms],最常見的為醫學主題詞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與實例示範。另外在「2.3 選擇相關研究」評論了該如何界定研究是否納入的標準,非常實用。
步驟三為「評估文獻品質」,這一章是筆者認為本書最重要的特色所在,而且在高品質期刊的文章審查中,這一個部分顯的越來越重要。不過本書由於是2003年時出版,當時CONSORT Statement才剛推出初始版本不久(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如今2010版的CONSORT Statement已經成為RCT投稿時的必備項目。此外,Cochrane Group於2011年發展的RCT偏差風險(Risk of bias)也已經成為RCT的必須報告的內容之一(http://www.bmj.com/content/bmj/343/bmj.d5928.full.pdf),雖然此書顯得有點過時,但整體提供的方法還是能夠從中取得許多收穫。
步驟四為「總結證據結果」,包括如何製作彙整表(Summary table)、估計值的方向性與精確度(信賴區間是寬是窄)、統計異質性(Heterogeneity)、加權的概念以及簡述兩種統計模型(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綜合來說是寫得非常深入淺出的一章,內容比較偏向在統合分析的分析階段。
步驟五為「解讀所得的發現」,介紹以漏斗圖(Funnel plot)檢查出版偏差(Publication bias)的方法、判定回顧結果的證據強度暨品質分數的分析(可視為一種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做出建議等級(Grades ofrecommendation)以及如何將研究結果運用到臨床的實務使用,對於研究者在做出研究結論時會非常有幫助。
單元B則列出四項個案研究,第一項是純粹的系統性回顧,沒有統合分析。第二項則是世代研究的範例,本章還簡介了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例如混淆/干擾因子、多變項校正與偏差。第三項則是列出一項由於研究異質性與統計方法多樣性所造成無法執行統合分析為例的系統性回顧。最後則是診斷準確性(Diagnosis accuracy)類型的系統性回顧。
平心而論,本書無論對於系統性回顧新手或老手,皆能從中獲取相當寶貴的訊息,在此誠心推薦給各位研究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