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醫學雜誌「Medicine (Baltimore)」是目前已知唯一由傳統版權制期刊(Copyright)轉型為開放近用巨量期刊(Open access mega-journal, OAMJ)的雜誌。過往每年的出刊量(Volume)約為30至50篇文章,為雙月刊。於2014年年中轉為每週線上發行的開放近用期刊,不限制每期的出刊量。且向作者收取刊登費(Publicationfee)$1,400美元,且審稿策略採取「在科學上的穩固性」(Scientific soundness)而不是注重主題的新奇性(Novelty)、對領域的影響程度與以及引發興趣關注的程度。
Simon Wakeling於2017年發表了一篇專門對於Medicine轉型前後的期刊計量分析(Bibliometrics study),裡頭詳細報告了Medicine緣由介紹、轉型前後的產出報告與引用分析(文章連結:http://www.mdpi.com/2304-6775/5/2/7)。筆者在此摘錄其文章重點以及評論。
一、產出報告(Output)
表1列出轉型前(2014前半年之前)與轉型後的產量分析,可看到2015年逾2千篇文章,到了2016年已經超過3千篇文章,在2016年的Web of Science已是發行量第12大的期刊,在醫學領域則是第6大。若是與所有OAMJ相比,則是第3大,只落後於PLOS ONE(2016 = 21,011 articles)與Scientific Reports(2016 = 19,999articles)。
二、作者特性(Author Characteristics)
在2004-2013這10年,作者國籍(文章中的任一作者)前三名分別是美國、法國與西班牙,台灣排名第4名(總計15篇)。然而2015-2016這2年,前三名變為中國、台灣與南韓,包含台灣作者的文章多達830篇(16.2%)之多。但這並代表美國、法國與西班牙的作者不再投到Medicine,這三個國家在後期的發表量仍然是上升的。
三、機構特性(I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s)
在2004-2013這10年之中,機構發表量(文章中的任一作者所隸屬機構)台灣唯一上榜的是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共22篇)。然而到了2015-2016年,台灣包辦了第1名到第5名以及第7名,分別是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學大學、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長庚大學、陽明大學與台灣大學。
(下篇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