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ResultsItem no. 13-17

13 點分成三個小點,「13a」建議以流程圖示意研究對象的收案人數變化,需提供有發生結果事件與沒有發生結果事件的樣本數,倘若結果變項是「time to event outcome」,則需提供平均或中位數追蹤時間。「13b」需提供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其中如果預測變項或結果變項若有遺漏值,需報告每個變項的遺漏個數。「13c」僅適用於驗證型研究,需列出並比較訓練資料集與用於驗證的資料集在基本資料、預測變項與結果變項的分布。

14 15 點均僅是用於發展模型的研究。「14a」為針對每一個結果變項的分析,需報告有效的發生事件人數,需留意如果結果變項是二元或存活資料,評估模型是否過度契合(Overfitting)不是看總樣本數,而是看發生事件人數;目前在醫學統計領域,廣泛被接受的是「ten-one rule」,亦即每個預測變項至少對應的要有 10 個發生事件人數,例如如果最後預測模型要放 10 個變項,那麼至少要有 100 個發生事件人數,模式才不會過度契合。「14b」要求報告每一個預測變項的未校正的關聯性。

15a」要提供最後預測模型中,每一個預測因子的迴歸係數(建議至少可以列到小數點第三位),以及需提供模式的截距項(Intercept)或基線存活函數(Baseline survival function),前者適用於二元或計數型資料,後者適用於存活資料。「15b」說明要如何使用所得到的預測模型,列出估計的預測方程式、簡易評分系統(Simple scoring system)或是繪製出 nomogram 都是常見的呈現方式。

16 點要求報告關於模式表現測量指標的結果(參考 10d 所提到的項目)。最好可以提供信賴區間,例如最常見的是「C index」,也就是接受操作者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 AUC),也稱為 C statistics Concordance 等名稱。

17 點為模式更新,僅適用於驗證型研究。假使研究人員發現原本的模型在驗證資料的表現不佳,可以將既有模型重新校準(re-calibrate),相關技術細節可以參考 TRIPOD explanations 原始文件(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14-0241-z)。

 

1.jpg

 

五、DiscussionItem no. 18-20

18 點為討論研究限制,例如樣本代表性、模型是否有過度契合的疑慮(ten one rule)以及遺漏值帶來的威脅等。

19a 點僅適用於驗證型研究,必須討論目前驗證資料的模型表現與其他資料的結果比較,包括原始發展資料的模型表現以及其他驗證資料的表現。第 19b 點為需對於結果作整體的詮釋,包含研究目標、研究限制、類似研究的結果以及相關的證據。

20 點為討論該預測模型在臨床上的可能實際用途,以及對於未來研究的啟示為何。

 

六、Other informationItem no. 21-22

21 點要求提供附錄資源,例如研究的計畫書、該模型的網頁版計算器以及原始資料集等。

22 點提供贊助來源以及贊助者在本研究的角色為何。

 

2.jpg

 

(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晰部落格新站 的頭像
    晨晰部落格新站

    晨晰統計部落格新站(統計、SPSS、BIG DATA討論園地)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