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
(1)若資料需要先加權,點選「資料」→「加權觀察值」。
(2)選取「觀察值加權依據」,將加權變數丟入「次數變數」。
(3)若資料不需要加權,直接跳過前兩步,點選「分析」→「敘述統計」→「交叉表」。
(4)如果兩個類別項向具有方向性(因果關係)的話,自變項可以放在欄,依變項可以放在列,方便做後續的欄比例比較。
(5)點選「精確」,選擇第三個「精確」,要求同步輸出精確性檢定的結果。
(6)點選「統計量」,勾選「卡方檢定」,才有辦法得到卡方統計量。
(7)點選「儲存格」。
(8)勾選「觀察值」(預設),得到每一個細格下的人數。
(9)勾選「期望」(非必要),為了方便教學,這邊要求輸出每一細格的期望個數。
(10)勾選「行百分比」,可以計算每一行群體內(此處為每一年齡層組間)在列變項(此處指得是不同慢性病)各選項下的百分比。忘了方便日選擇,在第四步驟時,若自變項放在列,就選列百分比,若自變項放在欄,就選行百分比(字義上,欄=行)。
(11)勾選「比較欄位比例」,做完卡方檢定,得到兩個變項是有關係時,必須進一步說明結果,第一種方式,可以透過組別之間的百分比的比較結果來陳述,有點像是事後比較的概念。
(12)勾選「調整的標準化殘差」,第二種方式,是透過觀察人數與預期人數的比較,找出差異較明顯之處,不過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用欄位比例的比較來解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