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例子也是心臟科的例子,即心房性頻脈(Atrial tachyarrhythmia, AT)與中風的關係〔Circ Arrhythmia Electrophysiol. 2009;2:474-480.〕或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與中風的關係〔N Engl J Med 2012;366:120-9J Am Coll Cardiol 2005;46:1913–20〕,無論是ATAF,都符合之前我們對time-dependent covariate的定義:「研究追蹤期間會改變的治療或測量」,在這一類的研究中,AT/AF的測量是固定一段期間測量一次,例如是每3個月測量一次病人的AT/AF的負荷量(AT/AF burden)有多少。假使有一位病人有4筆資料,那就代表這位病人剛好追蹤期為一年,假使有位病人只有追蹤3個月時就發生中風事件(Endpoint)或是失去追蹤,那麼這位病人只會有1筆資料。

 

 

在這種研究設計之下,我們如果要探討AT/AF burden與中風風險的關聯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量化AT/AF burden呢?把每位病人的AT/AF burden加總起來好像是選擇之一,聽起來好像蠻簡單的,但是這種作法不合理,因為有的病人可能有30筆資料(代表追蹤90個月),但有的病人可能只有1筆資料(代表只有追蹤3個月),若我們貿然將AT/AF burden加總,資料筆數少的病人當然AT/AF burden就低,反之資料筆數多的病人當然AT/AF burden就高。而且一般來說,資料筆數少的病人通常發生中風的機會比較高(因為發生中風之後,我們就不繼續追蹤這個病人),反之資料筆數多的病人通常發生中風的機會比較低(因為如果病人一直沒有發生中風,我們會一直追蹤下去)。

 

 

大家試想一下,若我們把AT/AF burden加總之後作分析,可能會得到相反的結論,為什麼?因為資料筆數少則AT/AF burden的加總就會低,資料筆數少則中風的機會比較高,那不就變得AT/AF burden越低則病人的中風的機會越高?那真的是嚇死人的詭異結論,因此不能以傳統的方法作分析,必須以time-dependent covariate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

 

 

另外除了AT/AF burden的問題之外,用藥對於中風的發生也是非常有影響的,例如中風的最重要藥物就是阿斯匹靈(Aspirin),如果有一位病人有5次資料(就是追蹤5次,共15個月),但他/她可能前6個月有服用藥物,但最後9個月並沒有服藥,但是傳統的Cox regression只能考慮「Baseline用藥跟未來中風發生是否有關係」,因此未能有效的考慮藥物對於Outcome的影響,因此這個問題也必須透過time-dependent covariate方式來處理。

 

 

接下來,我們即將說明在Cox model對於time-dependent covariate的處理方式,以及資料格式(data layout)該如何擺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晰部落格新站 的頭像
    晨晰部落格新站

    晨晰統計部落格新站(統計、SPSS、BIG DATA討論園地)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