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寫作注意事項與格式
元智大學 王德育
基本認識與原則
◎不盲從權威;要博覽他人的著作,但更要有自己的看法——看法不是突發奇想,沒有根據 (i.e., out of the blue);要隨時隨地注意觀察、保持懷疑與批判的態度。
◎沒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每個議題因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切入角度,也要考慮其他因素而決定對該議題的研究層次(如指定作業、學期報告、碩士論文等均有不同的時間與層次要求;不同的發表刊物也因讀者群而有不同的層次與不同的寫法);但不可因前述性質的不同而改變嚴謹的態度——「深入淺出」不等於「膚淺沒內容」。
◎如果是他人的觀念,要注明出處,以貫徹對學術真理的追求,也表示對他人學術的尊重。
◎寧可不知,也不要強以為知;更不要造成有學問的假象。沒學問當然不好,但不誠實就是作假。學術界最忌諱剽竊的行為,請大家學會plagiarism 這個字。整體學術的提升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就上,加上自己的貢獻,共同積聚而成的。
◎每個議題的研究心得均是通向下一個議題或另一個層次的研究。學問就是如此累積的。
◎學問是一點一滴累積成的,沒有速成的方法;記得,人有一輩子,何必急呢?
◎學問不是敲門磚,更非在於炫耀。產生疑惑後,研究並解決此問題,其結果就是學問(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恐怕很多人不同意;姑且參考)。
◎天下論著浩如翰海,作學問時可以儘量蒐集瞭解,但要認識到不可能盡讀(在台灣因藏書有限,更是如此);只能求在一個階段作一個階段的研究,但要在過程中力求誠實、嚴謹。
◎人生每個階段都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不是老生常談。
◎寧可「質勝於文」,不要「以文害意」(「文」是辭藻之美、雕飾的文字、浮誇濫情的文辭——亦即purple prose)。
◎表達時要力求通順明白。再高深的想法,如果讀者看不懂,實在可惜;更表示個人表達有問題。艱澀的文字或者表示作者的思路不明白,或者是東抄西借的,尚未融會貫通,或者是不重視溝通的技巧。文字送出前,至少讀三次,最好要等待一段時間。
◎發表的每篇文章都要請人看過。經常作者所要表達的想法與所表達出的文字間有距離,因此,他人有看不懂處就要反省,是思路不清楚?還是表達得不明白?最好文字請人潤飾過,但力求通順,不是追求漂亮。
◎以後要建立自己的文字風格(「以後」或許是五年、十年)。
參考書目 (bibliography) 的用意
◎西方學術界作學問的第一步,先徹底蒐羅與議題有關的資料,再一一閱讀過,先採browse方式,值得精讀處再作筆記。如此,可了解他人對此題目研究的程度,亦有助於決定切入議題的角度——e.g., 如他人對此議題已有相當研究,其結論為你所認同,就可三言兩語交代別人的心得,再提出你要討論的角度。
◎在註釋中第一次出現某著作時須標註完整資料,以後再度引用時就不再如此;如果文字頗長(如碩士論文,或一本書),於文後列舉書目,有助於讀者隨時查核所引出處的完整資料。
◎學期報告或文章,由於有「註腳」,並無須列出「參考書目」,但為練習格式,還是要列「參考書目」。
◎目前臺灣有一奇怪的作法,以抄列一些書目來顯得有學問,或造成該篇文章參考很多著作的假象,但行文間並未一一引注出處,明眼人一看就知根本未曾參考這些著作。我堅決要求,請各位同學不要自欺欺人。
◎為建立各位同學個人學習的資料檔案,我希望各人養成作annotated bibliography的習慣;i.e., 在一份著作後就其內容做內容摘要,並簡單的提出優缺點——特別是缺點(以同學目前的程度而言,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不易注意到;要養成批判的能力)。
論文架構
台灣藝術界流行一種全世界學術界未有的論文架構,就是在大、小論文前用相當可觀的篇幅寫「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的局限」等似是而非的章節。其實,「研究動機」不外乎「我要畢業」,只要依照外國論文寫作資料出處的引用方式,自然交待了「文獻回顧」;而「研究方法」,不論是何等學門,不外乎資料蒐集(或是出自印行刊物、實驗、田野調查)、研讀、分析、歸納、比較、最後總要提出個人的看法;至於「研究的局限」不外乎時間有限、資料不易取得、學識尚待加強等。一般此類敘述在前言中略為交待即可,無須用要論文的三分之一、一半、或三分之二來贅述。因此,本所學生自然不應採納此種可笑格式,請尊照全世界藝術學門的規範,在論文一開始即直接陳述所欲探討的題目,直接進入與此題目有關的討論。
註釋的用意(我想上統計課!!)
◎注明某見解或資料的出處,也是表示對他人學術研究的尊重。
◎與行文有關的見解,但與通篇文字的行文有些格格不入,不便加入正文中者。
註釋的種類
◎流水註 (running note),用於一般讀者的通俗刊物(在行文中的句末以括號夾註,規定一如footnote或 endnote,或於行文中提及,融入正文中(如拙著在《美育月刊》所用者)。
◎註腳 (footnote):置於每頁底端,用於學術論文。
◎文末註釋 (endnote):置於通篇文末,用於學術論文。 Endnote 或footnote可依個人喜好採用,但因電腦排版方便每頁底端的註腳形式,建議採用註腳形式,不過在付梓時,因學術刊物各有編輯規定,則依各刊物的編輯規定。
關於註釋格式的澄清
註解的格式因學科不同,理工科與人文學科有別;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當然採用人文學科的格式。英文依照歐美的學術論文格式,中文的格式基本上根據英文的格式。
目前台灣所採用的學術論文格式基本上分為兩種,一種是 「美國心理學學會規格」(APA Style,即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的格式規定,這種規定最大的特色是在文中須要標明出處的地方,在括號內寫出作者與著作出版年份,再於文末羅列出參考書目。但如「註釋的用意」中所說明的,註釋並不僅限於出處的資料而已,有時須要於註釋中進一步說明行文不足之處,因此,這種規定多半為辯論性質不強的學科所採用。台灣一些人文學刊居然規定使用 APA 的格式,這種奇怪的規定只是顯現主事者不了解人文學科的學術規範而已,自然無須置理。
在美國的人文學科,包括藝術相關學科,則採用「芝加哥規格」 (Chicago Style),此種格式主要是將註釋列在文章每頁下端或集中列於文章之後(依個人喜好或刊物習慣,但因電腦排版發達,建議使用列於每頁下端的方式,以便閱讀),並在首度引用某篇著作時詳細列出出版資料;一般學術論文則無須再列出「參考書目」,但整本書則須要列出「參考書目」。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當然採用「芝加哥規格」。
隨著網路資訊發達,一般學術研究多已利用此工具引述資料,然而註釋格式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西方學術界已經注意到此現象,試圖研擬統一的註腳與參考書目格式。
以下所整理的規格,主要依據「芝加哥規格」,再參考美國關於電子資訊最新的引用格式,一方面比照既有的標點符號規定。
標點符號與間距
◎中、英文(包括阿拉伯數字)之間須要有一空格,以求視覺上的舒坦。
此外,中文後加註外文原名,也須先要有一空格後,再用英文的括號,再打外文;英文括號後如再有中文,也須先要有一空格。
例如:新古典風格復古 (neo-Classical revival) 以及以浪漫為訴求的……。
◎書、期刊與藝術作品名稱用《 》,亦即相當於英文中的斜體字 (Italics)。但在西洋藝術史的研究慣例中,建築物並不特別用斜體,因此中文也就無須使用《》;雖然如此,在圖版說明中,建築物名稱依然須用《 》,一般藝術品當然須要使用《》。
◎文章用〈 〉,亦即相當於英文中的 “ ”。未出版之碩、博士論文只能算作論文,因此用〈 〉。特別要注意不可與英文符號的< > 混用,以免視覺上突兀。例如:某人所著的<新文化論>就不好,某人所著的〈新文化論〉看起來就比較舒服:此外,<新文化論>之前後的中文並未有空格,看起來很不舒服,而〈新文化論〉前後就自然形成空格。
◎在大陸的標點符號中,引文採用英文的引號 “ ”。由於大陸的排版採用接近英文的排版方式,如標點符號置於字的右下方,並於句點前有一空間,均為台灣所不取。因此應採台灣通用的「 」。
◎在引用時原文沒有,為補充說明而加入自己的文字,用〔 〕。記得中文用中文符號的中括號,英文用英文符號的中括號,以求統一。
◎在文字敘述時,如提到一些事項,最後用「等」字結束,「等」字前無須再用刪節號……(在 Word 軟體中,按滑鼠右鑑,按「符號」,再按兩次…)。
◎請多善用分號;
◎英文文章用 “ ,” (注意:美國習慣是將逗號或句號在引號裡面,英國則在引號之後,請統一採用美式格式)。
◎英文書籍、期刊、以及藝術品名稱用斜體字 (Italics)。
◎ Block Quotation 在英文用法裡係指引文超出四行的情況下使用,但在中文裡並無統一規定,當然引文字數多的須要用 Block Quotation,但多少算多,因人而異。Block Quotation 前後並無須加「」,直接引用即可,但最好能用標楷體,以別於正文(自己之文字)的細明體。在英文用法裡,字體應小一號,行距亦減少。Block Quotation 可以前後均縮減,或只是縮減一邊(通常為左邊)即可。
◎註釋的數目字,在英文裡直接標註在句子的標點符號後,如 The Perpendicular Style of British architecture in the 19th Century.但在中文裡,由於中文字體與阿拉伯數字的字體大小差別過大,一方面不明顯,一方面也會經常形成註釋的數目字自動跑到一行最前端的弊端。建議最好採用在刮號內先寫註字再加註釋數目,再接著逗點或句點,如:受到埃及新王國時期雕像的影響◎Block Quotation 的縮排方式以及註釋的數目字方式可能視各刊物的排版規定而異。
◎中文行文出現數目字,建議亦採用中文字,以求視覺統一。如:「在十九世紀末葉的歐洲」,不應寫作:「在 19 世紀末葉的歐洲」。又如:「中正紀念堂建於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年,由楊卓成設計。」不應寫作:「中正紀念堂建於 1967 至 1980 年,由楊卓成設計。」
註釋的格式
※注意:「註釋」與文後「參考書目」的寫法略有不同,特別是英文作者姓與名先後順序以及逗點與句點的差異。
※建議各位同學只在「參考書目」列出論文所曾引用於註腳的資料,不要學目前台灣流行的作法,抄一堆書名、文章。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不須自欺欺人,我們是來學作人、作學問,不是來學瞎混矇騙的。
◎單一作者的書籍
(Note) G. Ellis Burcaw,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p. 190, pp. 192-195.
(Bibliography) Burcaw, G. Ellis.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 Altamira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97.
(注意:作者姓名在註中依名先姓後排序,但在書目中則先列出姓,接以逗點,再寫出名,再接著句點,這可方便依姓來簡索作者。)
(以前使用打字機時代,書名用底線來表示排版用斜體字,如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但如今有電腦,就直接用斜體字。)
(註釋)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五),頁90。
(書目)林柏亭。《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五。
(「p.」視出版單位而定,有些用,有些不用,但在原稿中避免差錯,建議提供,由各單位編輯統一作業。在英文裡,單頁用一個 p. 如 p. 16;如果兩頁或兩頁以上,則用 pp. 如 pp. 25, 28 或 pp. 35-56。 中文則最好採用「頁」。年代統一採西元紀年,用國字或阿拉伯數字則自行決定,或由出版單位決定,但全文須一致;有些單位則要求用民國,但最好再加上西元,置於中括號內,以求國際化)
◎作者為機構單位
(註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頁138。
(書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兩位作者的書籍
(Note) Walter E. Houghton and G. Robert Stange, 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 27.
(Bibliography) Houghton, Walter E., and Stange, G. Robert. Victorian Poetry and Poetic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中文的and可以用「暨」、「和」或「與」)
◎三位作者的書籍
(Note) Jaroslav Pelikan et. al., 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Seri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p. 109.
(Bibliography) Pelikan, Jaroslav; Ross, M. G.: and Wittenberg , A. Religious and the University, York University Series. Toronto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4.
(註釋)陶正剛等,《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35。
(書目)陶正剛、侯毅、渠川福。《太原晉國趙卿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在「註釋」中只列第一個作者,但在「書目」中須將所有作者列出。也有將三位作者名字在「註釋」都列入者。為求免出差錯,三位作者全列,是較通行的作法)
◎論文集中的文章
作者與編者不同
(註釋)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在黃永川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七),頁13-54,尤其26。
(書目)石守謙。〈人世美的記錄者—陳進畫業研究〉。黃永川編。《悠閒靜思:論陳進藝術論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一九九七。
作者與編者相同
(註釋)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原載《明報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號);輯入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頁123-143。
(書目)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原載《明報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一九八三年九月號);輯入余英時。《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期刊中的文章
(Note) Don Swans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5.
(Bibliography) Swanson, Don. “Dialogue with a Catalogue.” Library Quarterly 34 (December 1963): 113-115.
(註釋)郭沫若,〈侯馬盟書試探〉,《文物》(1996年第2期):5。
(書目)郭沫若。〈侯馬盟書試探〉。《文物》(1996年第2期):4-6。
(期刊中的文章在「書目」中應附全文頁碼)
◎無出版日期
(註釋)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無出版日期),頁72、87。
(書目)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無出版日期。
◎無出版日期但有圖書館所加的日期(日期用中括號)
(註釋)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1975〕),頁72、87。
(書目)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九龍:南通圖書公司,〔1975〕。
◎套書中的一本書
(註釋)《論語》,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卷一:「學而」,頁 2458。
(書目)《論語》,十三經注疏版,重刻宋版注疏,清朝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
(因為古籍引用經常有版本的考量,所以應交待所用的版本。)
◎套書中一本書的一卷
(註釋)《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無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0):「第九卷法華部‧華嚴部」,頁39下、40上。 (《大正新脩大藏經》後文簡稱為《大正藏》)。
(書目)《妙法蓮華經》卷第五:「從地涌出品第十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卷法華部‧華嚴部」。東京:日本東京大藏經刊行會,無日期;重刊本,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0。
◎套書中一本書的一篇文章
(註釋)白佐民與邵俊儀,〈壇廟建築及其藝術特色〉,《中國美術全集》建築篇 6(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頁5-7。
(書目)白佐民與邵俊儀。〈壇廟建築及其藝術特色〉。《中國美術全集》建築篇 6。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字典或百科全書
(Not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th ed., s. v. “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Bibliograph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th ed. s. v. “Blake. William,” by J. W. Comyns-Carr.
(註釋)《佛光大辭典》,「福田衣」條。
(書目)《佛光大辭典》。「福田衣」條。
◎報紙
(Note) “Amazing Amazon Region,” New York Times, 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Bibliography) “Amazing Amazon Region.” New York Times. 12 January 1969, sec. 4, p. E11.
(註釋)〈千禧婚禮 64對新人締鴛盟〉,《中國時報》,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日 ,桃竹苗縣市新聞版,頁18。
(書目)〈千禧婚禮 64對新人締鴛盟〉。《中國時報》。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十日 ,桃竹苗縣市新聞版,頁18。
(報紙中有作者的文章,採文章作者的格式,即作者、文章,後再接報紙名以下的資料)
◎間接引用
(Note)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vol. 59, n. 41, quoted in [or “cited by]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Cleveland: Arthur H. Clark, 1903), p. 181.
(Bibliography) Jesuit Relation and Allied Documents, vol. 59, n. 41. Quoted in [or “cited by] Archer Butler Hulbert, Portage Paths. P. 181. Cleveland : Arthur H. Clark, 1903.
中文就依英文例子的格式。不過中文著作好像很少有這種用法;假裝自己有學問似乎是較通行的作法! 我的書《上古中國的生死觀與藝術》倒有個例子:
崔豹,《古今注》,引於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銘旌考釋〉《馬王堆漢墓研究》,下冊,頁263。未曾察對《古今注》原書,依孫文所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