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型研究中,由於介入/治療行為並非由研究者施予及分組,非受試者與受試者在受到其他許多背景、環境等因素操弄之下,而形成他們在研究中被觀察到的組別或治療型態。而醫學研究中,常見的觀察性研究資料類型多數為病歷回顧或是資料庫形式。當研究者從現有的資料集中萃取研究個案將其分組,並觀察追蹤期間的結果時,會因為【分組】這個動作而產生存活偏誤(Survival bias),或是不死的時間偏誤(Immortal time bias)。舉例來說,研究者從現有資料庫中篩選出一群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病人,看病人出院後90天內的Statin藥物使用狀況,將病人分成Statin組跟Non-statin組,並觀察病人從AMI出院之後發生AMI再住院或死亡的風險。這看似順風順水的研究設計,潛藏著一個干擾觀察結果的偏誤(bias),出院後90天內因為有使用Statin而被分到Statin組的人,從病人出院到使用Statin的這段時間是保證存活(意即活著的人才有機會被開Statin),因為死亡而來不及使用Statin的人就會被分到Non-statin組。在比較Statin與Non-statin組在AMI出院之後的AMI再住院與死亡時,就可能會發現Non-statin組死亡率比較高且AMI再住院率比較低,這是因為死亡而來不及用藥的人都在Non-statin組,而死亡的人也比較不容易被觀察到AMI的再住院,這個現象就稱為不死的時間偏誤(Immortal time bias)。

  流行病學研究設計中,有幾種處理不死的時間偏誤(Immortal time bias)的方式,以下援引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於2005年介紹的5種研究設計方式,其中方法1跟方法2都是會強烈受到偏誤(bias)影響研究結果,而方法3~5則是控制偏誤(bias)的方式,下一章節將逐一導讀介紹文獻中的5種研究設計方法,以及這5種研究設計之下對結果產生的影響。

 

1.jpg

圖1、不同研究設計的方法與相對應的分析方式

(圖片來源:Zhou Z, Rahme E, Abrahamowicz M, Pilote L. Survival bias associated with time-to-treatment initiation in dru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162: 1016–1023.)

 

延伸閱讀

Zhou Z, Rahme E, Abrahamowicz M, Pilote L. Survival bias associated with time-to-treatment initiation in dru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162: 1016–1023.

 

關鍵字:存活偏誤、Survival bias、不死的時間偏誤、Immortal time bia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晰部落格新站 的頭像
    晨晰部落格新站

    晨晰統計部落格新站(統計、SPSS、BIG DATA討論園地)

    晨晰部落格新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